当前位置:首页 > 牛津课堂 > 申请关

【申请关19】出国/本土读博=必须做科研?读博的意义不止如此

日期:2021-07-07 11:57:11

好久没写文章发声了。留学申请高峰期,团队又迎来了一批批即将出国深造的学弟学妹,其中不乏还在迷茫是否要读博深造的申请者(知乎每日均收到大量私信)。根据过往经验,每年大量有意申请博士学位的同学因为惧怕,之后只能做科研而降级到选择研究型硕士。

不得不承认,主流观念一直在给“读博四五年”和“一辈子科研”划等号,因为如果不做科研,“你读那么多年书都读X肚子里去了吗?”、“你就不想为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做贡献了吗?”、“读了那么久,你得坚持下去,现在放弃了多可惜?”

实在可笑。

本文将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分析以上的读博价值观是否正确,以及该如何认知读博的意义。还是老样子,先上结论:读博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选择,而不是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注意:文中涉及数据仅以我个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接触人群为样本,可能不具普适性、代表性,仅供参考。存在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



★ 本科985/211工科强校,材料学、化学、粉末冶金、地质学一届本科生共650人左右,毕业出国深造、国内考研共80人左右;

★ 硕士上海交大,材料学一届硕士生共130人左右,毕业出国深造、国内读博10人左右;

★ 博士牛津大学,材料学一届博士共30人左右,毕业做博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等任教5人不到。

依据以上数据,真正意义上从本科一直走到科研岗的概率是80/650*10/130*5/30=0.16%,所以此处应有掌声,从事科研工作的都是人中吕布,值得尊敬!但事实是,真正把科研作为事业一心一意为人类进步奋斗的,估计0.01%都不会到,因为0.16%中的更多人选择把科研作为一种手段,去做产品、开公司、做管理、走行政、发家致富。

所以材料学就读10年期间,真正让我敬佩的同僚,也就是真正是能乐在科研其中的,仅二人矣。其中一位目前在剑桥做博后,另外一位已是上海交大一位青千。再扩展到更高的层面,在牛津做课题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学院里60岁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亲至实验室做实验,然而国内的“布衣院士”能这样的有几个?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才叫真正的做科研?这样的科研生涯,必定孤独,必定曲折,必定牺牲及放弃大部分个人生活,同时也必定能在所在领域内有所建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做不到真正为科研事业奋斗终身,是不是代表就可以放弃读博的想法了呢?非也。对我个人以及身边的博士团队来说,读博士的4年,是人生成长最快、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被刷新的阶段。博士毕业后,很小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博后深造或高校就职;大部分的都活跃在各行各业;当然也不乏读博期间变得更加迷茫、不堪压力、身心俱疲的个例。我以为,在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的那天,回想起读博经历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变化,至少得有以下若干点:


 专业知识技能 

毋庸置疑,博士毕业直接意味着在某个学科内学习、研究了至少8年(直博)或10年(本硕博)以上。人生中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时光,不可负。无论未来是否走科研道路,对于本学科的深刻认知、知识技能的精通、方法手段的熟悉,成为学科内名副其实的学霸,都应该是基本中的基本。



 严密逻辑思维 

读博期间,无论是主持或参与国家基金类课题、课题组课题、创新创业项目、文章写作及发表,涉及到的初期调研、可行性分析、执行计划、具体实施办法、预期产出或效果等,都需要一条极其清晰的逻辑链。4年以上如此高强度的逻辑思维训练对于受训者言语、文笔、行事上的严谨性、条理性、逻辑性影响可想而知。在创业初期,我才发现,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与一篇一作的SCI文章在流程、思路、方式方法上基本一致。因此博士受训期间,用心做好每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其意义远远大于这些文章加在一起的IF(影响因子)数值。


 统筹分析规划 

这点与上面一点很类似,属于博士在受训期间须同时培养的能力。充实的博士生活应该是被各类科研计划schedule排满的:文献学习、实验操作、会议参与及主持、科研及学术活动参加、文章写作及发布等。合理规划和安排4-5年的博士生涯可以培养出受训者极强的组织、统筹、规划能力,及合理优化每一项事务的习惯。


 思辨认知能力 

如上所述,博士阶段是我个人三观被不断冲击和刷新的时期。中英文化差距、教育方式对比、亚洲人种(包括科研学者)在欧美世界受到的悬殊待遇及华人在全球学术界中的地位,都会引起我们博士留学生团体的深刻思考。也是在博士留学期间,我才认识到为科研献身(60岁实验室深夜做实验的老教授)与“以科研为跳板”、“只能做科研所以没得选”的根本区别。我以为,博士毕业,受训者最起码得能形成独立且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清晰定位自身能力及明白自己应何去何从,而不是仍然随波逐流,让家人、朋友、社会的思维观念左右自己的人生,或成为被唾弃的对象。


 宝贵人脉资源 

说到这点,大部分读者会第一时间认为此类人脉必定为各类教授、科研或行业内大佬,非也。我以为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应该是与自己有共同奋斗目标及价值取向的一群人,他们可能是博士同僚,可能是学弟学妹学长学姐,也可能是在专业领域及学历上与你完全不挂钩的人。在本团队创立初期,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秉持相似的理念、施展各自的才华,让一个概念模式慢慢成长起来。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并不可怕,博士期间的训练意义远不止单一地献身于科研;可怕的是以“只能做科研所以没得选”为名,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活成自己不想看到的样子。



英国留学
美国留学
香港留学
欧洲留学
新加披留学
硕士留学
博士留学
免费留学评估
九牛专业顾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