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今年的推荐信文件夹,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帮助超过100+的同学完成了他们的推荐信写作。所以自认为推荐信写作方面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后来人分享的。
当然,申请文书的写作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不同的情况很多时候是需要具体考虑的,因此以下叙述是建立在我总结的一些比较general的情况下需要注意或者考虑到的情况,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还有另外一个推荐人候选人,并且这位候选人的教职可能没有这位老师高,但是本人supervise了你的一些project,因此你们有了更多的互动。那我个人建议还是果断换成这位候选人。
尤其是如果同学在国外读书,推荐信是不经自己的手直接由推荐人完成的,那就更是建议换一位推荐人吧。
因为即便这位是你心心念念寻找了许久的行业大牛,鉴于欧美严格的推荐制度,你很有可能因为没有互动而收到一封内容平平的推荐信,那对于申请的意义其实是大打折扣的。
当然,对于很多在国内读书的同学来说,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我们很多情况下都是由自己来完成推荐信的。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和教授之间的互动有限,又该如何完成自己的推荐信呢?
◆ 第一步,找到你和推荐人之间所有可能的联系,这其中包括但是不限于你上过的课程,做过的project,参加的课外活动,甚至本科的一些mentorship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建议同学先要想清楚,究竟是你和教授之间确实没有互动,还是你和教授之间没有联系?
一词之差相距万里。如果你和教授之间没有直接联系,e.g.课程以及project等等,仅仅是一面之缘,那果断换推荐人。
但是如果你和你的推荐人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是在这些联系之中你没有和推荐人有personal的一些互动,那这个是可以操作的。
◆ 第二步,确定在这些联系中你希望表达的具体能力。
推荐信本质和其他的留学申请文书一样,是应用文。他们存在的意义很明确,直接意义是完成你的申请,而本质的意义在于表现你的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地球人来说,自打人类有了书面记录以来,能够被夸的优秀品质已经逐渐固化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系。
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力或者优秀的品质更是如此,比如我国教育系统经过实践后高度凝练出的“德智体美劳”。
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写的能力/品质就这么些,但是我们依旧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对你和推荐人的每一段关系都安上一个到多个相对应的所希望表达的能力。这会非常有助于你下一步文书具体写作的开展。
◆ 第三步,动笔。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动笔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例子和细节,通篇都是评价。
比如某生和自己推荐人的联系在课堂上,他为自己的课堂表现选择了“积极努力”这样一个能力标签。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文书写作的小伙伴很可能就写成了以下几种方式:
某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课堂问题,经常坐在第一排,此外该生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因此他/她的课堂表现非常impressive;
该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但是该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说明该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我也因此对他/她的评价超级高;
这种推荐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让委员会的人认为这是模版推荐信:只需要把推荐信里的姓名换一下,立刻就可以成为别人的推荐人,并且毫无违和感。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没有细节。课谁都可以上,这是common的,但是细节是每个人所不同的,这些才是你推荐信的指纹。
我现在把上面的第一点稍微扩充一下,变成:
该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并且为了能更加方便的和我交流,该同学时常坐在第一排。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了XX概念,该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个xx概念/概念中的xxx和之后他/她自己在文献中读到的XXX有XXX的联系/冲突,因此主动地找到了我加以查证,另外该生的作业成果也十分优异。 比如在某次的课堂作业中,XXX除了规定的内容外,还额外的对XXX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自学了XXX,得到了有趣的结论。因此他/她的课堂表现非常impressive,并最终获得了XXX/100的成绩,名列班级第X。
这样一封推荐信的效果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到更多第一手的留学资讯,想跟自己梦校的学长学姐们直接探讨自己的申请的话,欢迎大家咨询九牛问津。